8月6日,由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青岛日报报业集团、中共李沧区委宣传部主办,青岛市曲艺家协会、李沧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李沧区文化和旅游局、青岛早报承办,李沧区委对外宣传中心、李沧区文化馆、李沧剧院协办的“喜迎二十大·讴歌新时代”青岛市原创曲艺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在李沧剧院成功举办。[详细]
在这个盛夏的暑期,青岛大学美术学院“美在乡村,育见彩绘”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们迎着烈日,耐着高温,为演马坡村绘制美丽面貌。[详细]
以勺作笔,以糖当墨;凝神静气,运腕走勺。忽快忽慢,飞丝走线;忽高忽低,粗细有致。一放一收,圆转流畅;一顿一抖,悄然成趣。[详细]
蛋壳黑陶,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,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。黑如漆、亮如镜、薄如纸,被世界考古界誉为“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”,代表着中国制陶史的最高水平。在青岛胶州,手工艺大师刘锦波历经二十多年苦心孤诣,完美复刻出了比纸还薄的蛋壳黑陶作品。[详细]
3月22日上午,全国曲协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,会议通过中国文联文艺云平台在各地设立分会场。会议对2021年度中国曲协优秀团体会员和先进基层曲协组织进行表彰,青岛市曲协荣获中国曲协先进基层组织,并以《强化重点工作 谱写曲艺新篇》为题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。[详细]
以“艺”抗疫,聚力同行,山东省剪纸艺术家们用传统民间艺术助力疫情防控,用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作品记录一线抗疫人员的感人场景。这些抗疫剪纸作品主题鲜明、形式多样、题材丰富、饱含深情,凝聚起齐心抗疫的强大力量,表达着对每一位抗疫工作者的深深敬意。[详细]
近期新冠疫情再次来袭,疫情防控正处在紧要关口,时刻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。青岛市书协主席团成员以实际行动认真书写抗疫作品,反映艺术家们的情怀担当,反映人民群众防控疫情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,鼓舞士气、振奋精神、凝聚力量。阳光总在风雨后,愿山河无恙,愿人间皆安。[详细]
乡村有记忆,“非遗”有传承。在青岛平度市于凤台街道的何家楼村,土陶烧制技艺已有600多年历史,被誉为“中国土陶第一村”。土陶有红陶和青陶两种,分为生活、建筑、工艺品三大类别,1000多个品种。2018年何家楼村的陶器烧制技艺,被列入青岛市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代表性项目名录。[详细]
1月18日,山东省“寻找美术符号 助力乡村振兴”首届成果展青岛巡展正式开展。本次活动由山东省文联、山东省美协、青岛市文联、中共胶州市委宣传部主办,青岛市美协、胶州市文联、胶州市农业农村局、青岛宝龙美术博物馆承办。本次展览也是“我们的中国梦”文艺进万家——山东省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的系列活动之一...[详细]
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,胶州市引导各镇(街道)组建邻里艺术团文化演艺志愿服务队伍,打造群众自己的演出团队。目前,全市12个镇(街道)已组建67支文化演艺小分队,并探索开展“文化串门”村村巡演活动,让群众站上舞台并成为主角。[详细]